甘其食童启华:认真做好一家包子店深度访谈
童启华差不多是在六年前下决心做包子的。2009 年的一天,他跑去工商局注册,说自己要开家包子店。
“我说,我会做得认真点。”童启华坐在杭州文二路的一栋写字楼里接受我们的采访,他创立了包子品牌“甘其食”。2013 年,“甘其食”在杭州卖出了差不多 3 亿元的包子。包子的均价在 2 元左右。最多的时候,一个月新开了 22 家店。
第一笼包子要求在 6 点半前出笼。菜包里用的是花王菜,经过一道冰水杀青系统,这些碎菜看起来和刚摘下来时一般绿。肉包里的肉团是滚圆的,豆沙来自浙江温岭的一处农场,也有可能是产自新疆。
包子师傅掂了掂生包子,60 克皮、40 克馅料,他们能把误差控制在 2 克以内。如果这些包子质量不达标,包子师傅会将把它们全部销毁。有一回,包子铺里因此发生了口角,顾客在门口排起了长队,他们觉得自己起了大早不能白等。
童启华建议每个对甘其食有兴趣的人去参观“包子学校”。从 2009 年甘食其开出第一家门店起,包子学校进进出出了 5000 多人,合格率并不高。这套类似星巴克咖啡师的培训机制真要计算成本的话,花在每个包点师傅身上的时间是 2 个月,大约 1 万块钱。他们得对包子的品质、流程和标准有新的认识,还要在一分钟内下 22 个包子,误差全在 2 克以内。
许维和童启华打过两次照面,他形容童启华温和,低调,聪明,踏实。
食品创业分享社区“食话”的创始人吴敏同意这个看法,但会再加上一个“自律”。和其他创业者相比,童启华更像个工程师。
2013 年,童启华白衬衫、桃红色裤子、板材眼镜地出现在“一席”的上海场,讲了半个钟头,题目是“一个做包子的”。这段演讲视频在优酷网的点击率有 92.4 万,在上传的 297 期栏目里算是点击率最高的那一批。
2011 年以后,童启华发现,年轻人成了“甘其食”的购买群体,人们也不再只把包子当早饭了——在现有的 165 家门店里, 早上 9 点后的销量达到了 70%。而过去那些热衷拿包子当早点的市井顾客,他们说:“甘其食那个包子太精致、太细腻了。我还是喜欢粗糙一点的。”
这些对包子的固有认知,改变起来可能没这么容易。童启华选择把新店开在大学边上,上海的在同济大学边,那也是他的母校。美国的门店则选在哈佛大学边上。“当一个事物需要颠覆的时候,最好是在还没有被写入程序的年轻人那里(开始)。”童启华说,“他们有能力分辨什么是好包子,也懂得尊重这个行业。”
没错,这些年轻人热衷手工食品,尽管他们仍然不如外国人,拥有对包子最淳朴的想象:“都知道它是来自中国,传统古老的食物。”
在这些新门店里,人们不仅可以拎上包子就走,还可以进来坐一会儿。在上海赤峰路的“甘其食”,一位顾客用餐后在“大众点评”上留言说:“有种 muji 风格的咖啡店的赶脚”。
“童启华是做餐饮的,我是做设计的。但我们都是对品质有所追求、实践和持续坚持的人。”潜游说。他也是那个被视为“匠人”之作的“榫卯” app 的开发者。和童启华见面前,潜游头一回去“甘其食”,他吃了三个包子,一包热豆浆。
“我就是想看看,是不是真的很好吃。”
童启华还说了什么
记者:你做包子这事好像一直不怎么被理解,这些年你对它的看法有什么变化吗?
童启华:我个人的认识没有特别的改变,否则当时别人像看神经病一样看我的时候,我可能就放弃了。现在,我更加确定这是我想做的,可能是越陷越深,每天的接触也让我觉得包子很非凡。
记者:有想要证明给那些人看,其实包子没有那么老土和不堪吗?
童启华:不想刻意证明,就是想专心做好这个事。但我们应该还是触动到了一些人,让他们知道做包子也可以做到现在这样。
记者:都是谁在“甘其食”做包子?
童启华:这些年从业人员其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之前觉得这么辛苦只是民工愿意来吧。现在有 20% 是大专、大学毕业生。他们是很朴实的,但是很认真。我们也想给他们一个信心,是可以在店里做一辈子包子,老有所得。
记者:门店位置的选择背后是怎么考虑的?
童启华:我倾向把店开在大学周围。当一个事物需要被彻底改变的时候,这个观念最好是在还没有被写入程序的年轻人那里。我说包子好的时候,别人嘲笑一下其实是很友好的,我们还可以解释。如果在心里藐视那才是深刻的,我们说都没法说。
[本文转载自好奇心日报]
免责声明:1.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,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餐饮界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"来源:餐饮界www.canyinj.com"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;3.投稿请加小编微信toutiaoxiansheng或qq1499596415。4.餐饮界提供的资料部分来源网络,仅供用户免费查阅,但我们无法确保信息的完整性、即时性和有效性,若网站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侵权、延误、不准确、错误和遗漏等问题,请及时联系处理,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。
扫码关注餐饮界微信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