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地区小吃到全国连锁,揭秘重庆小面是如何上位的?经营策略
”
火红的汤汁,金黄的面,绿油油的藤藤菜,一勺最爱的浇头淋下,麻辣鲜香……
小面,这个地域性极强的地方美食,究竟是如何变成餐饮爆款的呢?
重庆小面,是重庆四大特色之一,堪称小吃中的战斗机。目前在重庆已有8.3万 多家小面馆。
专注、极致、口碑、快, 是它的七字真言,使其大有追赶甚至超越国民美食——沙县小吃和兰州拉面之势。
今年初央视财经报道,苏州一电视台记者张顺辞职后,在当地卖重庆小面,被评为“苏州最好吃的30碗面”,仅1年时间,营业收入就高达200万元 !张顺称,“自从我这家店开业后,苏州城陆续开了好多家重庆小面。”
小面蹿红的秘密可以概括为
⊙亲民便宜的价格
⊙口感丰富的味道
⊙名人效应及媒体曝光
⊙地方政府的支持
1.0版本:“养在深闺人不识”
外地人曾经绝想不到,在一个以米饭为主食的南方城市,竟然有如此多的人认可小面。然而,长久以来,这令无数重庆人牵肠挂肚的小面,却一直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,像裹脚小媳妇般长久地躲在背街小巷,远不如北京炸酱面、山西刀削面等面食被全国大众所知。
小面最初是一种‘草根文化’、‘布衣文化’,其兴盛于抗战时期,当时就是因小而能饱,又省事、快捷,因此得名‘小面’。
“摊”多“馆”少,塑料凳、长条桌,撑起把遮阳伞就是一家小面摊。很多小面馆甚至同时容纳不到5个人,坐在面馆门口的板凳吃面几乎成了重庆独有的街景。
因为消费市场认知度低,行业自然难以兴盛繁荣,因此重庆小面只是散布在重庆大街小巷的小摊小店,不仅无法形成连锁,甚至连正经的品牌都没几个。
2.0版本:借《嘿!小面》,一夜之间红了
“一碗小面,它的麻辣鲜香里,搅拌着一个城市的生活作料;它的热气蒸腾里,上演着无数重庆人跌宕起伏的一生。”
央视纪录片《嘿!小面》的播出,更是将小面的知名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
2013年11月在央视纪录片频道首播,长达半年的拍摄时间,浓缩成48分钟 的时长,以商报发起的“小面50强” 评选为线索,深挖介绍了30多家 重庆面馆。从面本身到做面的人,全面展现了重庆小面的各种故事和世间百态。
随后,2014年5月,《舌尖上的中国2》也着重讲述了一家地道的重庆面馆,顿时让重庆小面名声大噪,连广东,香港和澳门这种以清淡粤菜为主的地区也被小面所占领。
3.0版本:“孟非的小面”,让吃碗面也排队
著名主持人孟非多次在微博中提到:“重庆最让我魂牵梦萦的不是川菜,不是火锅,而是路边摊上的小面。” 对此,他在《非诚勿扰》节目中也多次植入重庆小面。
他说,“重庆小面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响亮的品牌,缺少知名度。南京大概有60多家重庆小面,但没一家出名,很多南京人根本就不知道它有多好吃。当时,我就下定决心,一定要开一家面馆,让全国人都知道重庆小面!”
2014年11月底,“孟非的小面”正式开业。最便宜28元一碗的“高价”,让出身陋巷的重庆小面,增加了知名度,更让外地人“毁三观”——原来吃碗面也需要排队!
爆红之后,众多问题开始显现
满大街的重庆小面,究竟是李逵还是“李鬼”,傻傻分不清楚?!
其实,名气只是光环,味道才是王道。 “相比于豪华的装饰,我还是更加倾向于味道。”一位市民表示,现在越来越多的面馆装修越来越精致,但有些小面的味道相比传统却没有优势。
“在面食之中,重庆小面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。”重庆小面协会秘书长李杰平说,“全国各地的面食大多坚持原味,调料极少,而一碗重庆小面却能动用十多种 调料,口感极为丰富,这是一大特色 。“
佐料是小面的灵魂,小面味道的好坏全在于那只调佐料的手。靠佐料取胜的小面,没有标准化口味,这家偏麻,那家偏辣,百家百味。
眼看重庆小面日益受到追捧,不少餐饮人也欲来分一杯羹,但味道和质量却参差不齐。在快速扩张的同时,伴随的也是高关门率,而所谓的投资少、风险小、回报快等特点似乎也并不存在。
餐饮连锁最关键的就是让菜品实现“标准化”、“可复制”。对于诸如“盐少许,味精适量,油七分热”模糊化步骤,确实是重庆小面遇到的发展瓶颈。
利用传统小面的口碑及味道,再借助有资本进入的全新重庆小面在品牌塑造和营销方式的优势,互相促进融合,才能有利于重庆小面品牌的整体提升。
本文来源幸福餐饮人,由餐饮界www.canyinj.com整编报道,转载请注明来源!
免责声明:1.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,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餐饮界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"来源:餐饮界www.canyinj.com"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;3.投稿请加小编微信toutiaoxiansheng或qq1499596415。4.餐饮界提供的资料部分来源网络,仅供用户免费查阅,但我们无法确保信息的完整性、即时性和有效性,若网站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侵权、延误、不准确、错误和遗漏等问题,请及时联系处理,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。
扫码关注餐饮界微信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