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巴克密集开店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?管理
面对“房屋租金高、员工工资高、食材成本高”的三座大山,有的餐饮经营者用“降低员工工资”、“降低食材品质”等方式压缩成本。但这些都是不入流的玩法。
星巴克、7-11便利店等选择了一条“违背常识”的策略:用蜂巢式布局的方式降低成本。
1抢占制高点:店面就是最好的广告
店面也是广告位,特别是黄金地段的店面。
要抢到黄金地段的好位置,就要搞定“包租婆”。硬上肯定不行,装逼也不行,后面的大牌还在排队。拿下铺位,经营不好,最后还是给“包租婆”打工。
餐饮界的玩家,早已玩出水平,玩出了境界。比如星巴克抢黄金铺位,舍得花钱,也懂得玩赏。他们从六个维度来衡量,其中最具星巴克特色的,有两个:
一是抢点位,找聚客点。
星巴克在选定商圈后,会测算人流,确定主要流动线,选择聚客点,把聚客点相隔不远的位置作为门店选址的地方。因为在人流的主要流动线上,意味着单位时间里经过的人流量最大;处于聚客点的位置,说明人群在这里停留时间长。这就带来一个最直接的“收益”:消费者走在大街上能否一眼就能看到门店。二是便利性。
交通便利和店址的可达性,是消费者选择的重要条件。停车位多少,商圈辐射多大面积,辐射面积内有多少停车位,都是每一个做餐饮企业应该考虑的问题,这样考虑的目的是增加客人进店率。
2布局造气势:开店越多,成本越低
“开店越多,成本越低。”
这看起来有点儿违背常识,却是一个化解高租金的一个高招。星巴克就明确提出:即使赢利,如果一个城市开一家店的事,他们坚决不干。
原因很简单,因为很多产品的物流成本很高,特别是糕点,全部是零下18度的条件下无缝对接,所以物流成本很高。单店的销售额虽然高,但是经营成本也很高,所以星巴克的操作是在开设第一家店之后,要尽快再开2-3家店。比如在丽江,星巴克开第一家店后,会在今年尽快再开2-3家,用“增加门店数量降低物流成本”。
这也是7-eleven屡试不爽的“杀招”。7-eleven创始人铃木敏文说:在第一家店开业之后,他就开始贯彻密集型选址战略,严格要求店铺研发负责人在选址上必须和第一家店一样,“绝不能踏出江东区一步”。
这一做法包含了多方面的因素。如果只想单纯地增加门店总数,极端的做法是分散开店,东京一家、神奈川县一家、琦玉县一家地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加盟店。但是,为了提高小规模便利店的生产效率,不仅要在店面的布局上下功夫,提升顾客的消费兴趣,还必须提供合理有效的采购及物流制度,这样才能灵活地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。
出于上述考量,到处撒网并不可取,相比分散的“点”,连锁店更应以“面”的方式覆盖,在位置上毗邻现有的门店呈网状扩展。
“火锅黑马”巴奴毛肚火锅在发展直营连锁时,就是采用了步步为营的城市战,即在一个城市开多家店,而不是一城一店的跑马圈地。
这种非常规操作,是有意为之。
第一、区域经理管理半径是8到10家店,再多,就会失控;第二、运输半径是200公里以内。而这两个半径决定了,要实现效率最大化,成本最低化,就要密集布局:开店越多,成本越低。
3密集布局三大优势
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,毛泽东“反对同时把两个拳头打向两个方向的战略,坚持两个拳头朝一个方向一同打出的战略”。“四渡赤水”、“三大战役”……当人们惊叹于毛泽东指挥打仗具有神来之笔时,这得益于集中兵力战法。
餐饮密集布局,也会衍生出越来越多的优势,比起撒胡椒面的做法,在一个目标区域内密集布点的战略更能让企业受益。
1、在一定区域内,提高品牌效应,加深消费者对其的认知度,而认知度又与消费者的信任度挂钩,能促进消费的意愿。
2、当店铺集中在一定范围时,店与店之间较短的距离能提升物流和配送的效率。也降低管理成本。
3、广告和促销宣传更见成效。
店铺如果集中在同一区域,不仅能有效节约物流、人工成本,投放一次促销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率也变得事半功倍。
感悟:开店越多,均摊到每个店面的成本就越低。牌子比你大,成本比你低,这就是很多独立咖啡馆干不过连锁巨头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本文来源:星巴克,由餐饮界(微信id:canyinj)整编报道,转载请注明来源!
免责声明:1.餐饮界遵循行业规范,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餐饮界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"来源:餐饮界www.canyinj.com"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餐饮界或将追究责任;3.投稿请加小编微信toutiaoxiansheng或qq1499596415。4.餐饮界提供的资料部分来源网络,仅供用户免费查阅,但我们无法确保信息的完整性、即时性和有效性,若网站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侵权、延误、不准确、错误和遗漏等问题,请及时联系处理,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。
扫码关注餐饮界微信号